首页 > 中国高端品牌网 > 空间 > 内容页

我们的“脸”,如何保护?

2023-08-13 17:39:21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号

近几年,出门办事需要刷脸的场景越来越多,人们在得到方便的同时,担心也与日俱增:“我的脸我能自己做主吗?”

8月8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使用人脸识别的三个限制条件——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且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该规定一旦开始实施,真的能保护我们的脸吗?它将带来哪些改变?


(资料图)

“过度标签化”

人脸识别边界在何处?

日前,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发现,该辖区内有超市在出入口安装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的摄像头等设备,还会对消费者的多项数据进行分析并予以差异化提示,甚至有人还被打上“疑似小偷”等标签,而消费者对此毫不知情。

检察官张晓灵介绍说,这些标签包括性别、年龄,甚至具体心情等,“超市通过人脸比对,可以把一些他们认为可疑人员的人脸添加到所谓的人脸库当中,等到这个可疑人员下次再来的时候,监控就会自动报警。”

通过30天的影像资料来看,辖区内相关设备采集了大约14万张人脸照片,而真正有偷窃行为的嫌疑人,相比这个数据而言只是少数。在经过相关部门履行调查并进行处罚后,如今此辖区“购物而被偷拍”乱象已罕见。

对于此类将消费者“定罪”的现象,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表示,非经过法庭的审判不能给任何人定罪,打这种标签本身就是对人身份的一种歧视。

张凌寒:打上这种标签后,对个人的歧视性信息可能会随着这套设备和数据库的广泛使用在不同场景出现,会使得个人的行动处处受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他本人又无从知晓这种待遇从何而来。一些学者把它叫作一种无形的“算法监狱”。

此外,“过度标签化”对消费者进行不恰当分类也成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线下的大数据杀熟。

2021年“3·15”晚会曝光了多家知名企业的线下门店,他们通过安装一款名为“万店掌”的摄像头,非法抓取客户人脸信息进行标记。客人一旦去了A店,再光顾B店,就绝对不会得到比A店低的价格。

在张家港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通报中,“万店掌”摄像头同样出现在了辖区中的一家连锁商店中。执法人员检查时在店长的手机中发现,一款连着该摄像头的人脸识别App正在运行,里面清晰地写着进店顾客的性别、年龄段,并将顾客打上“新顾客”“熟客,第11次到店”等标签。

张凌寒:以前我们说大数据杀熟,仅仅是基于在平台上的行踪轨迹、行为偏好和消费记录,对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进行识别。但是有了人脸识别之后,就可以实现线下的大数据杀熟。

下一页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